就是这个班,还有一位同学考上了上外高翻,一位帅锅考上了蒙特雷,三位考上北外高翻,两个港中文,一个北大翻硕……学员中还有一位大学系主任,一位博士和一位初中生,人才济济,满堂生辉~
话不多说,下面由北京新东方英语学习部翻译项目老师杨军老师给大家分享来自黄天星童靴的考研经验--
一、上外口译专业计分方法
① 初试技术分 =(除政治之外的)三门总分 + 四门总分 x 10% = 450分
也就是说,这里把原本500分的初试总分转换成了450分的技术分。以我为例,政治65、基英80、翻译135、百科130,总分410,那么我的技术分 =(80+135+130)+ 410 x 10% = 386,大家可以看出来,上外初试计分不用总分排名而用技术分,是为了降低政治的比重,提升另外三门专业课的比重,所以如果你想考上外高翻,政治及格就行~但是政治也不能太低,其实我今年初试技术分本来是第二,但是复试名单里却排到了第一,合理猜测是原本的初试第一名政治没过国家线,这真的特别特别可惜。还有同学微博里问我为啥这个人初试分那么低也能进复试,那是因为你看到的不是初试总分而是技术分啊同学......
② 复试分 = 复试笔试100分 + 复试面试100分 x 2 = 300分
这里我想说,复试面试定生死,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其实复试的笔试部分大家都差不多,拉不开几分,真正决定结果的是面试的无笔记复述(具体内容后面讲),比如一个人面试(口译)90分,另一个人是70分,那么反映到总分里就是直接拉开了40分......所以有许多初试没有发挥好的同学复试都“逆袭”了,就是因为面试稳住了。
③ 初复试总分 = 初试技术分 x(350/450)+ 复试300分 = 650分
初试技术分的450被转换成350分,进一步降低初试比重(政治更是被挤得渣渣都不剩了...),复试的面试部分就更显得尤为重要啦。
二、个人经历和初试参考书目
这大概是被问得最多的环节......我本科读的是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信息工程】专业。这里想为我的母校正个名,东南大学是 985 & 211,也是现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它在江苏南京,不在苏州,也不是福建大三本(ball ball 我的母校不要再自黑了??),信息工程专业也是国家一流建设学科。But 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转折--虽然它好,可我是个学渣呀~??身边科研牛人云集学霸丛生,我的本科真的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嘤嘤嘤......所以第一年考研的时候,我还在本科学业和毕业设计里生不如死地挣扎,毕竟,我是一个连自己毕设的开题报告都看不懂的人,连毕业我都没办法保证,在毕业和考研之间,还是毕业比较重要吧......所以第一年完全不知道复习为何物的我真的是抱着开玩笑一样的心情去考了,结果比我想得要好,差了一点点,所以我就想要不再试一次?这次好好准备一下,对自己的梦想负责一点,家人听了我的想法之后也很支持,因此有了这次的背水一战。
下面是参考书目,不过个人化特征很明显,没有必要照搬,仅作参考。
① 政治
我只认肖秀荣哈哈哈。肖秀荣老师的一整套书我都买了,不过用到的只有以下几本:
精讲精练
命题人1000题
命题人知识点提要
形势与政策(这本书我很喜欢,还可能对百科这一门有帮助)
8套卷
4套卷
关于政治其实没有什么好多说的,每天花一点时间,但不用太多,毕竟对考上外的学生来说,政治60分万岁,过国家线(一般是55分左右)就行。这几本书的出版时间也都是有合理的时间顺序的,像精讲精练暑假就出来了,可以早点买来看,缓缓地推进,到最后8套卷4套卷熟悉一下套路,就可以上考场了。对了,肖秀荣老师的微信公众号【肖秀荣教授】我觉得也很有帮助,推荐关注~
② 基英
上外英语基础的考察非常简单粗暴,40分一篇阅读+60分一篇800词作文。阅读又是一篇巨长的哲学类的文章,然后是四道问答题。具体初试内容点这里,和这里。作文是 Digital Humanities in the New Era,没有任何解释,只给了这么一个标题,昨天收到的提问里就有人问到了这种莫名其妙的题目该怎么下手呀?其实我也不知道 Digital Humanities 是什么意思,但是这两个单词大家应该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所以我最后扯的还是什么现代科技对人类甚至人性的影响,中间穿插自己的观点。比如之前看的《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里面就讲到了“However, we are on the brink of a momentous revolution. Humans are in danger of losing their value, because intelligence is decoupling from consciousness.” 我把科技对人类智力和意识去耦化的类似观点写进去了,但是看书的时候我肯定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会把它写进作文里,所以平时多看看,多积累一点,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可能它就是你的乍现的灵光一闪呢。
仅作参考的书单:
Taking Sides
The Economist(看杂志或是听音频都可以)
The New Yorker(偏文青一点,有空就看)
③ 翻译
这个环节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我在之前的一级笔译经验贴里也说过,我并没有“练翻译”的习惯,所以,我这次还是一篇翻译都没有练,事实上中文和英文作文我也一篇都没练过....所以这里只推荐几本我看的书吧,翻译无非是多积累,提升语感,双语能力强了,自然就翻得出来啦。
仅作参考的书单:
热词新语翻译谭(四)by 陈德彰
热词新语翻译谭(五)by 陈德彰
英译中现代散文选(一)by 张培基
英国《金融时报》财经词汇
外研社新闻英语分类词典
④ 百科
这是我复习的重头戏,因为我不是文科生啊......过程没什么好说的,无非是看看书写写笔记,直接上书单(仅作参考)--
高中历史书3册??
中国文学史1-4卷(袁行霈)
外国文学史上下卷(郑克鲁、蒋承勇)
中华成语大词典1-4册(李伯钦、任德山)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林青松)
专八人文知识(华研外语)
中国文化概要(陶嘉炜)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
其实这些书的内容已经完全超出翻译硕士考研的范围了,中国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是中文系和英美文学系考研的参考书目,但是多知道一点总没有坏处嘛~上外在2017年之前是会考成语解释和出处的,也会考文学史和中文百科知识,但是17年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有标准答案的题型,预计以后也会是这样。也就是说,上外只考主观题,尽可能地减少应试成分,或者说让你无从备考。只要你能言之成理,娓娓道来,懂得不多也能妙笔生花。这对没有文科背景的学生(比如我)还是很友好的。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anyway,我要是不把时间浪费在看这些书上,可能就会胡思乱想了,就当练练字吧。
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写作文的时候莫名其妙地文思如泉涌(这种情况可能几年都不会出现一次吧...),居然写出了“垂露成帷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夜空明”这种似乎是我高中时期背过的东西,而作文题目是写字的重要性...大概是我初试真的很放松吧......考完试我和老妈说,这次要是考不上,那我就是真的和上外无缘,也没有遗憾了。
三、复试
我是属于考试前一阵子学不进去,考试之后突然想学习的人??从12月底考完到1月底,我看起了朗文字典??一共3000页,一天50页,看了30天,正好看完一半......期间还去福州看了一场演唱会之后一直沉醉在音乐的海洋(并不是)无法自拔,一直到2月初出了初试成绩才垂死病中惊坐起。
复试的笔试我完全没有准备,内容是两篇长长的summary,时间一小时真的非常紧,而且22号下午报道,晚上直接笔试,上外果然沿袭了一贯出人意料的风格....有学长整理出来了,可以参考一下??复试笔试 & 复试面试
初试出成绩之后我去找杨军老师(@翻译老顽童)聊了天,他也给了我一些建议~
所以我主要的口译材料就是 Speech Repository 里的视频。实际面试也就是无笔记复述,看3分钟左右的视频(中文英文各一段),然后开始翻。其实我有一些细节没记全,甚至我的中到英是把结构完全打乱了说出来的,因为一开口的时候我几乎忘光了,是一边说一边想起来的??老师并不会苛求你把视频内容完整地复述出来,主要是看看你有没有做口译的潜力,像杨老师说的主要考基本功和仪态,“是不是沉稳淡定,眼神坚定”。当然这些都是我的hindsight,考察标准究竟是啥,只有老师知道了。
有同学问我上外会不会歧视本科学历什么的,答案是完全不会。因为复试的时候是不允许说自己的名字、甚至不许自我介绍的,老师只会跟你确认一下考号,然后直接坐下开始翻,翻完就走,也没有问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会就视频内容被问问题)。所以老师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初试考了多少、本科情况如何。这也是我喜欢上外的原因,所有过程都公平公开。
考试前几天我报了胡学长的模拟面试,心里对面试大概有了底,也很高兴认识了一位上一届的学姐,她针对我的表现提出了许多建议,超级感谢~!??
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人都无私地给过我帮助,比如上文提到的老顽童老师,还有Livi(@跟Livi一起学英语)主动提出给我听听音频帮我提提建议,嘉铭(@LJM是李嘉铭)时不时插科打诨地来鼓励我,几位学长学姐也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还有符学长在考前热情地给我推荐了很多材料,还有还有通过各种渠道给过我鼓励的人们,我都记着呢~爱是会被扩散的,谢谢你们的善意。
四、后记
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找过研友,一来是身边的人大都不是这个专业的,二来我也习惯自己学了。还记得大二期中考试过后的一个晚上,我哭着打电话给辅导员说我学不下去了,可不可以换专业,我甚至想过要重新高考,因为对我来说,待在一个明知道以后不会继续研究的专业里混时间,实在是太煎熬了,每一分钟都是在浪费时间。最后几经周折和周围人的劝阻决定还是留在原来的专业等毕业,但是我的心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向外张望。
当我写下这些话时,离那个绝望的夜晚已经过去三年了,我也终于如愿以偿。追逐虚无缥缈的梦想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这些我都一一承受过了。回望来时的路,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仿佛是为了映射出这一刻的灿烂光辉,命运在冥冥之中是不是早有安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