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西农校外查成绩(vpn设置)文字广告/图片广告/38218868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农麦田pt
广告联系382188681手把手ipv6设置校园邮箱pop设置 
查看: 2239|回复: 4

高锦明:为教而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3 09: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锦明:为教而生

个人简介
1963年出生,理学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6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7月-2000年12月原西北林学院基础课部任教;

1998年7月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化学专业硕士学位;

2001年8月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2年12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从事农药化学博士后工作;

2005年6月-2006年6月在加拿大国家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2007年7月-2008年7月在加拿大国家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会资助(NSERC)下做博士后。

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八、九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十二分委会主席。兼任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化学及资源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西部植物化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国天然药物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陕西省化学会理事、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陕南中药产业发展专家顾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国外知名杂志"Natural Product Reports", "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Chemistry"等的审稿人。国际性杂志"Green and Sustainable Chemistry"、《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过程》及《生物质化学工程》编委。



  
  怎样的老师学生喜欢?自然是会讲课的老师。那么,哪类老师算讲课达人?学者、科学家、演讲家,甚至表演家?如果我们把这些色彩集合一体,再加入亲情成份,会有怎样的结论?答案不言自明,理学院博士生导师高锦明教授达标了。
  同学们说:高老师的课没人逃。高老师说:我的课堂一个人都不能少。2010年,由他主编、主讲的《植物化学》荣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5年,由他主持的《基于化学与生物学交叉的应用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获得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终于,2016年7月,他名至实归地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课堂气场足
  凡听过高锦明老师课的人,无不为他的声音洪亮、气宇轩昂、表情丰富、激情澎湃、口若悬河、旁引博证而折服。
  “我嗓门大,连上四节课不喝水都行,音量一点也不受影响。上我的课,让你睡不成!”高锦明一脸傲骄。
  学生们确实佩服不已。“高老师不用麦克风,后面都能听到,整个教室都回响着他慷慨激昂的讲课声,一页PPT他能讲很久,完全脱稿,洪亮的声音和丰富的知识点让你无法分神。”
  偶有抠手机、小声说话的,高锦明自有办法。
  “我刚讲的这种重要药用植物成分请大家用手机拍照保存,记载下相关数据。”于是,一阵手机啪啪响。
  “今天讲的焦性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特征特性是什么?如何区别?同学们现在用手机百度一下,过会我提问。”不一会,都查出来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手机控,不让看手机,手难受,我不束缚他们。这不,手机派上用场了,为课堂服务了。”高锦明说。
  他在课堂上边走边讲,来回走动,从不长时间伫留一处,目的就是要吸引所有人的眼球。“看到上课说话的,高老师就走到他们跟前,也不讲什么,或者下课走过来,问是不是课没讲好、不吸引人。谁也逃不过他的法眼。”本科生耿雪说。
  别以为几十人坐着,缺一个难发现,他眼一扫就知道了:谁谁没来,怎么了,把请假条交上来,没有,让本人回头来我办公室补。
  “有的老师讲完课就走人了,其他不管,到我这可不行!我认真教,你得认真听,我们要互相尊重。教书和育人一样重要!”高锦明语调不由分说。
  “好玩”和“好听”是刘印寅同学对高老师的评价。“他讲课特别有趣,日常生活中的洋葱、人参都可进入课堂内容,而且他爱笑,声情并茂,每节课都会讲一个小故事、或者自己的一个小经历穿插在讲授的内容中,特别好玩。”
  除讲故事、讲经历外,有时高老师还会在课堂放一段电影,播放中央台播出的有关科教片,如超级细菌、寻找新药、健康服务等,“讲课不可照本宣科,那样学生的兴趣就不浓了,必须要有前沿知识去拓展他们的视野。”高锦明说。
  听他的课,他投入,你沉醉;他看着你高谈阔论,你望着他津津有味。
授业有真经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近十年来,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化学奖都是以分子研究为基础的化学家与生物学家轮流分享,特别是2015年10月,中国屠呦呦先生在抗疟药天然产物"青蒿素"发现成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天然产物和医药在新时期的巨大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令世人瞩目。
  “必须吸收国内外最新发展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只囿于教学,应该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在高锦明脑中异常明晰。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天然产物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他让学生带着问题查资料、编译Nature等著名杂志上的最新综述,老师在课堂介绍研究动态,专家进行专题学术报告,学生撰写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课前他布置“专题”,让学生自己围绕“专题”查资料,自学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
  在课堂上,他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Mooc教学等方法融合统一,专题提问、研讨,鼓励学生上讲台,以PPT形式做文献解读,调动了学生思考和积极参与。
  “他要求非常严格,‘强迫’我们查阅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然后做成PPT。涉及到热门研究方向,就把网址、文件号告知我们,以便我们节省时间。他常说本科生必须要接触文献,上课时间有限,课余要多看。”耿雪同学说。
  在高锦明的课堂常有这一幕出现:台上某位同学用英文汇报自己的PPT,班长在旁边咔咔拍照。“每位上台的同学都要打分评比,评出ABC等级,计入平时作业。老师要求大三学生必须要阅读五篇外文文献。”
  为培养提升学生们的科创能力,他推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将省级化学实验中心基础课开放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开放实验室和导师所在校院两级科研平台三个层次,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放。同时采用了以突出学生“自主”为原则的教学模式,从实验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搜集、技术路线的确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准备以及溶液的配制等过程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种模式下,一些优秀学生可提前进入导师所在的校院两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参与天然产物化学领域或跨学科领域的科研课题组的实验项目,或做毕业论文研究工作。此外,教学团队还制作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教学资源库,课件形象化、趣味性,加深了学生对分子立体结构的理解。
  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系列理论课程教学已逐步由单纯的讲授变为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专题讲解、学习讨论会、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媒体动画和网络教学等多元化模式的互动教学。而实践环节课程则突破过去单纯的技能传授形式,采取综合运用基于问题的互动讨论教学法,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使得构建天然产物化学课程体系的理念得以体现、教学内容改革的宗旨得以实现,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为了让同学们领略到不同教师的授课风采,学习到不同教师的授课特长,高锦明邀请了国内高端人才如两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及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以及国外名校学者等给本科生授课或专题讲座,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将国内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工作中。
  同时,组织本科生假期到国外学习交流,研究生联合培养等等一系列育人途径,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使他们的羽翼日渐丰满而雄劲。
育人爱心满
  “只要事关同学们的未来发展,他总会在关键时给予全力支持。对我们本科生,高老师总会询问你今后的方向,他常说‘如果考研可随时找我,需要推荐信我来写’。”耿雪说。
  老师的敬业严谨以及对学生孜孜不倦的引导令硕士生王媛媛体会尤深:“但凡看到好的文献、有了一些好的科研思路,即使在晚上11-12点,高老师也会用微信分享给我们,他时刻都在鼓励着我们。你晚上11、12点给他发邮件,也会马上收到他的回复。”
  博士生淡文佳跟着高老师多年了,这个长发温婉的女孩谈起自己的导师充满了敬仰:“高老师一周七日不休息,对工作充满激情和热爱,在我们实验室每个人都能体味到他的关怀,不仅在我们需要时该出手时就出手,还常常能享受到他外出归来的礼物,分享到别的学生送他的礼物。”
  目前,高锦明先后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包括18名博士研究生,2009年以来,指导研究生发表SCI论文80余篇。
  在青年教师田均勉的眼里,高老师把自己的育人理念丝丝入扣地传递给了他们这些年轻教师。“要站好三尺讲台、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吸引学生,要潜移默化,要好好讲课,要认真备课,要去教学一线和学生交流,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与高老师相处了五年,这些话他听了五年。
  2010年范华芳来校工作,开始科研工作一片迷茫,基金项目也拿不到,高院长看到这个情况,就建议他去外面开拓眼界。后来,安排他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学习,范华芳用了一年半时间攻读了博士后。在外的学习,理顺了他的科研思路,多项基金项目申请陆续步入正轨,2013年至今,他顺利拿到了两项国家基金委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项目、一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在SCI上发表论文4篇,并于今年顺利评上了副高职称。
  “他帮助我定位未来方向,引导我在事业的征途上大踏步发展,他是领导,也如长者。我惟有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更加发奋努力,以不负他的期望。”范华芳说。
  严要求、重关怀这两点让青年教师张强深有体会。“高老师是个特别爱钻研的人。科研方面他注重给我讲授方式方法,另外特别上心讲给我们一些新信息,如谁评上杰青了、长江学者了,晚上很晚也会打电话。我明白他说想让我们更加明晰研究的方向,当然还有励志的成份,他希望我们追求有目标。同时,对我们要求也非常严格,比如每次上课前一定要查阅、收集至少一篇文献,自己先吃透,再给学生解读。虽然要求严格,但关心厚重,在学术工作方面总是给我们年轻老师倾斜支持。”。
  “他热爱自己的专业,也想把这份热爱传递给我们,让我们都投入热爱到事业中,所以他课内课外,对学生非常负责,对我们也是一片良苦用心。” 张强颇为感慨。
  而理学院引进人才王进义教授则亲眼见证了高锦明十年的辛勤付出。“十年来理学院发展变化显著,高院长起了推动学院发展的主导作用。”他如此评价道。
卅载蕴深情
  仲夏的一个上午,在有些狭小且稍显凌乱的办公室里,高锦明娓娓讲述着自己的为师情结。
  “从小我就喜欢讲课,这份热爱已渗入到了骨子里。1986年我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时,就想只要能教书一定要尽全力、毕生去做好。一转眼,来杨凌已经三十年了,在杨凌、在西农我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三十年,这也注定我要有一个交待。十年磨一剑,我们获得的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是我们学校合校以来化学学科第一个教学成果奖;《植物化学》教材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是国家第一部植物化学类教材。为此,我深感欣慰。虽然有自己的付出,但我的学生、我的学校成就了我,成就了我的事业!”
  “从教30年,我始终喜欢这个职业,喜欢与学生融为一体的感觉,我是为教而生的。作为一名教师,深感没有科研的教学缺乏生命力,难以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作为教育的主导,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后面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高锦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科学研究,近年来,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件(授权19件),获省部级科技奖一、二等奖共3 项,发表SCI收录150余篇,被引1700余次。
  因爱而执著,为爱而竭力。三十年春华付出季,五十载收获正当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712100社区

GMT+8, 2024-11-23 17:20 , Processed in 0.04654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